迷途小店

迷途小店

评分: +9+x

阈限空间分类

生存难度 0/5 此阈限空间提供饮食住宿。
危害等级 0/5 无自然危害。孤独的生活环境可能造成潜在的心理影响。
混沌程度 2/5 此阈限空间仅允许人类独自进入,且推测可能存在不可见实体。
巴塞特-弗雷泽指数 0.667/5 此阈限空间绝对安全。

辞海参数

通常参数
B 3/4 在有池塘的环境中,水体内会自行显现淡水鱼类。
P 3/4 可在此阈限空间发现或制造录音纸卷
M 2/4 无异常。
F 1/4 进入条件受限。活动范围极为有限。
D 2/4 一间旅店存在于此阈限空间的唯一有效区域中心。
T 2/4 无异常。
G 2/4 无异常。
K 0/4 旅行者随时可以离开。然而心理异常可能促使他们暂时停留。
进阶参数
Q 3/4 推测离开此阈限空间后前往的目标是有所选择的。
X 1/4 此阈限空间的形式依赖旅行者对相关语义精神的理解。
Z 0/4 旅店表现出静止的主观时间。
C 3/4 旅店是对旅行者过往停歇处的另类重现。
S 4/4 此阈限空间是对旅行者精神世界一部分的直接反映。

阈限空间概述


迷途小店是一个依附旅行者精神世界存在的阈限空间,其只对旅行者个人开放,且表现形式是因人而异的。

由于此阈限空间的诸多性质,难以求证其是否真正存在。因存在被广泛记录的体验与已回收的物品,可以暂先假设其真实性并将其整合,但绝不能允许旅行者因盲信相关传说而在缺乏物资工具的情况下贸然出行。

进入

当旅行者在饥劳困乏、迷失方向且意识朦胧的状态下于基线或某阈限空间中独自漫游,他可能会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抵达了迷途小店,并对周边环境有熟悉且充分了解的感觉。这一体验是瞬间突发的,无关旅行者的感官体验1,并且会使旅行者从意识不清的状态中惊醒。对于此前未知相关传说的旅行者,他们也能在这一体验中意识到一些与迷途小店相关的信息与性质2

旅行者的确有充分理由对周边环境感到熟悉:环境与主要场所都是基于旅行者的精神世界被构建的,它们总是符合旅行者对某类具有共性的场所的记忆或印象。这些场所一般是他们曾停留过的小型旅馆、服务站、公路餐厅,相对特殊的例子也包括学校食堂、托儿所、医院、疗养院,亦出现过虚构文艺作品中的客栈、酒馆,甚至可能是记录在案的阈限空间人工建筑;环境则以与场所相符的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广场、山林、等形式表现,并且总会使主要场所给人“孤立于世”的视觉感受,视野内的其它建筑物(如果存在)往往是高度简化且不真实的。

在旅行者抵达迷途小店后,他们总是会被饥饿中的本能驱动,凭直觉找到主要场所中的食物储备,它们通常是摆在桌子、服务台、柜台一类的位置,且对于长期出于饥饿劳累状态下的旅行者来说是足够清淡易消化且能补充营养的。第一餐可能包括白米粥、粟米粥、蒸蛋羹、牛奶,对于体质相对较好、对蛋白质与糖类吸收状况尚佳的旅行者可能提供清炖骨汤或香蕉粥。具体出现的食物可能与旅行者的饮食倾向有关,且它们的总量总是被控制在不会致使旅行者过量进食的范围内。

在第一餐结束后,旅行者通常会很快进入困倦与睡眠状态,这一过程可能是异常的。无论他们在何处以何状态入睡,醒来时总是在尽可能舒适安逸的位置,比如床铺、地铺、沙发、躺椅或长椅。对“舒适安逸”的标准显然是主观的:一名具有漫游癖与脏乱癖的受访者曾报告自己初次醒来时躺在服务站厕所边的垃圾堆里,并且据他所说,“砸碎柜台玻璃拿到了一包被保鲜膜包好的香蕉,吞掉几根之后还没来得及动身出门就已经倒下了”,“一度以为自己被下了药,就要交代在这儿了,不过醒来还是已经待在了自己原本就想去的地方”。

停留

初次醒来后,继续待在迷途小店会使旅行者在数小时内被心理异常影响。他会认为此阈限空间或场所具有一名管理者3,并因为某些原因未能露面、尚不在此处或不可见。同时,旅行者会陷入身份认知障碍,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这间场所的职工,以偿还管理者的施舍或作为暂居此处的条件。这一效应似乎与旅行者的道德观念无关。

尽管缺乏明确的工作指示与必要性,成为职工的旅行者会在一天中主动尽力完成以下工作(不总依照固定步骤):

  • 清扫及除尘4工作
  • 床铺整理
  • 对于商铺场所,从仓库取得商品,将其柜台或橱窗
  • 对于餐饮场所,处理食材,清洗碗碟,并从仓库取得材料补充至后厨
  • 修复主要场所的受损部分
  • 制作以口述工作汇报为主的录音纸卷,空白纸卷由住处提供,这项工作的前提是旅行者没有发声障碍或语言障碍,并总是在一天或半天结束后进行

在迄今为止的报告中,许多事物离开视线一段时间后会恢复到某种状态使工作总是需要进行:床铺变得皱乱,柜台与橱窗内的商品消失,被端上桌的食物表现得就像有人刚刚结束进餐5,诸如此类。

录音纸卷不受此影响,并且可以被带出迷途小店。

离开

当旅行者的身体状况恢复健康且在此作为职工的时间超过两周,他会产生与主要场所告别的想法,并在收拾行李、准备行粮后离开主要场所。随后,他会在主要场所外的环境中行进并逐渐远离主要场所,直到真正离开旅途小店。

由于来到迷途小店时的旅行者总是过度饥饿的,他们往往会在离开时携带相当大份量的食物。但在旅行者成功离开后,这些食物总是已被消耗至仅剩下不足两餐的份量。

从基线进入迷途小店的旅行者总是会回到基线,并且通常不会远离自己近期生活的区域。从其它阈限空间进入迷途小店的旅行者则往往会回到他曾经暂居过的社区所在的阈限空间。对于从未与任何社区交涉的旅行者,他很有可能会进入基线,或是具有城市特征且较为安全、适于久居的阈限空间。

尽管旅行者可能在迷途小店中停留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当他们离开此阈限空间,外部经历的时间总是不超过基线地球平均时间尺度下的16小时。

曾作为职工生活的旅行者在离开迷途小店后总是显现出远超出此前的对安稳生活的追求。未知这是阈限空间异常性质对其造成的永久心理影响,或仅仅是旅行者因个人经历产生的心理转变。


语义精神性质


由于此阈限空间的具体现象是因人而异的,而难以在安全的情景下主动进入,对语义核心的研究一度受到严重阻碍。

经过对多面证词的整合分析,研究团体确信迷途小店的诸多案例中存在共性并可被认为是同一阈限空间,且语义核心很有可能基本围绕平稳生活相关的概念,如[住所][安逸][工作]等。

而在诗人团体中,每当新的受访者提供记录,他们之中总能掀起另一股波澜。这些多愁善感的人们坚信解析迷途小店的语义核心其方法必然重在整趟旅程其目的与结果,即语义核心应在[浪子][思乡][责任]等概念中存在。

曾有一些诗人执意要亲赴现场体验这种感受。考虑到尚未有相关人员被回收,进一步通过这种方式探查迷途小店的语义精神性质的提议与举措已被明令警告为无异于自我毁灭。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