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绵

致命的寄生纤维

评分: +6+x

实体分类

攻击性 4/5 丝绵无主动攻击人类能力,但与其接触通常是致命的。
出现频率 4/5 遍布丝绵旷野,不可避免,构成了该空间的主要危害之一。其他空间亦有分布。
智力 0/5 丝绵无智力,仅有简单应激性,近似植物。
比勒陀利亚指数 2.667/5 无论如何都不应在无防护状态下接近丝绵,或进入丝绵旷野

描述

丝绵是一种形态类似基线蚕丝,以分解蛋白质为生的自增殖纤维实体。它能将活的生物作为蛋白质来源,与其无防护接触通常致命。这种实体可能和已在涸辙阈限空间大系近乎灭亡的“涸辙文明”有关,甚至可能为该文明造物。

行为

丝绵仅生长在富含蛋白质的区域,通过分解蛋白质增殖。在干燥条件下,丝绵停止生长,处于惰性状态。被大量含水液体打湿时,丝绵将被激活,进入快速成长阶段。此时,丝绵的繁殖方式以无性繁殖为主,在蛋白质源表面迅速蔓延,形成大型的克隆连接群体。

丝绵仅在水分或蛋白质源即将被耗尽时进行有性繁殖。此时,丝绵群体会抽出细长的直立角蛋白花茎,开花结籽。在种子完全成熟后,丝绵的果实迅速干燥爆裂,释放种子。

需要注意的是,如今的野生丝绵拥有了一定的寄生能力,会在除了自身以外的任何蛋白质源上生长。不慎吞入或吸入丝绵种子通常会在七天之内将受害者吸成一具被重重蚕丝包裹的干尸。

生物学特征

丝绵原本是生态位类似腐生植物的实体,非繁殖期无明显地上茎,于蛋白质源表面匍匐生长。叶片和根与基线中的蚕丝完全一致,曾被涸辙文明用于大规模制造蚕丝纤维。丝绵无任何制造色素能力,这使该实体组成的群体呈富有光泽的雪白色。

丝绵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实体,花极小且从不开放,为圆球状,成簇生长于角蛋白质地的花茎尖端。果皮为膜质,成熟后高度干燥,稍有扰动即开裂,放出大量细小的半透明白色种子。

来自终焉博物馆的记录表明,丝绵原本的传粉媒介动物是一种小型实体,在导致涸辙文明接近灭亡的环境大转变中灭绝。此后,野生丝绵演化出闭花授粉机制。

发现

丝绵最初在丝绵旷野被发现,此地为野生丝绵的最大聚集地。


行为准则

谨慎地接触丝绵群体,并确保自己准备好了防护措施。在有条件处理丝绵的条件下,可将其用于纺织。由于干燥的丝绵群体高度易燃,需格外谨慎。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