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纸箱)
层级分类
生存难度 | 2/5 | 无食物来源,地形结构易迷失,含少量地形危害区域。 |
---|---|---|
实体数量 | 1/5 | 较为罕见。多数不具活性,少数行踪诡异。 |
混沌程度 | 2/5 | 层级结构相互嵌套层叠,但不自主变化。 |
巴塞特-弗雷泽指数 | 1.67/5 | 可用资源种类单一,出入困难,不适合人类长期定居生存。 |
严禁在常规区域内使用一切引火源!
常规区域
描述:
该层级表现为一个纸板材质的,由众多连通或隐藏的房间、走廊及大厅等结构组成的广阔复合式空间。层级所有结构均由瓦楞纸板通过折叠构建。根据其结构与功能的差异,同一片区域也普遍存在着不同的外观及折叠工艺。
层级颜色整体以棕色为底,墙壁常被水性油墨材质的黑色条纹装饰,图案以方正边框或单色简易花边居多。地面较少被花纹装饰,其采用了一种加固折叠工艺使大部分地面具有三层层叠结构,这令层级地面综合稳定性极佳。
极少数区域的黑色纹路材质为油性油墨,且常伴有劣质胶水的使用,靠近时可明显嗅到二者挥发出的刺激性气味。尽量避开该类区域。
层级中多数纸板为五层BC坑纹型工艺的淡棕色瓦楞纸,含水率为8%~12%。行走在瓦楞纸上时,脚下会传来下陷感及塌坑时清脆的压裂声。瓦楞纸表面有平滑的纸质触感,按压滑动时会连续且短促地发出「咯咯」的摩擦声。一些区域因纸板老化会产生少量「旧书气味」1弥漫在空气中达到轻微可闻的程度。
层级多数区域的相对湿度在45%-60%之间,湿度适中,常态下环境光照充盈,无昼夜转换迹象。虽多数纸板处于平衡水分状态,但狭窄区域体感上仍具有闷热感。
光照总会从区域的结构缝隙、窗户及天花板表面以半直线 状态投射至整片区域。纸板结构中貌似存在不可见的隐蔽走线,破坏部分特定纸板可能会使四周陷入黑暗。通过该手段,UNCB探寻到一处充盈着刺眼纯白光亮的光源区域,但其原理依旧成谜。
区域或简易方正,或相互嵌套截断、扭曲延伸;每个区域的大小与结构特征差异极大,通常很难准确划分出一种区域的边界。但也正因如此,根据区域特征在层级中画出地图辨明方向的方法是可行的。
常规区域中以六面方正结构的类大厅区域居多,也广泛存在着将纸板连续褶皱、胡乱堆砌在一起的折叠区域,由方正折叠形成阶梯状交错穿插的阶梯区域,以及由某类单一结构错乱拼凑而成的单一题材区域等。
一些区域除了利用自身结构排列与构建外,还会搭配“纸模”拟态出现实场景,甚至其他层级的场景外观。
过渡区域:
该层级存在纸板处于潮湿或浸水状态的区域,其与常规区域相接且越深入空气湿度越高。而作为两个区域的边界线/区域,其空间坐标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
过渡区域的纸板表面残留着连续的水纹痕迹。其纹路呈波浪形状紧密层叠,从潮湿区域方向一直绵延至常规区域边缘。推测为因水源供应不稳而导致其长期反复在潮湿与干燥间摇摆转变的结果。流浪者可通过观察运动中的深色水浸线大致推测前方路况:若其整体向常规区域边缘缓慢推进则前方道路尚存,若其停止或逆向运行则前方可能存在大面积坍塌。
该区域因受潮原因,纸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翘曲变形,质地也会逐渐变得绵软。流浪者穿越该区域时也需尽量沿靠墙体,以避免陷落。
据综合状况判断,过渡区域在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常规区域推进。介于层级中潮湿区域占比甚微,短期内并不会造成层级整体的大面积结构性破坏。不过,掌握该区域动向有助于了解区域地理变化的趋势。
潮湿区域(地形危害):
该类区域是各自以一座无底方碑顶部为球心,以纸板是否浸水为界的一片类球形区域。该类区域在层级中占比极小且分散,较难穿越且存在一定风险。在找到其他可靠出口前,其是稳定离开层级路径的重要一环。
该区域内,空气含湿量指数常年处于高位,环境温度在12~18℃。环境光照缺乏及雾区频繁使得区域内能见度极不理想,顶部水珠凝集滴落频繁,整片区域弥漫着轻微霉菌与纸张老化气味。受水中「纸沁」溶液的影响3,纸板仅表现出零星分布的小型霉菌群落及初步水腐蚀状态。
纸板质地绵软塌陷,大部分房间构成已扭曲变形,原本结构已遭严重破坏。三层结构地面相对坚实,但墙壁及结构连接处则均不稳定,极易发生坍塌。而随着层级内原先承载光源路径的结构被破坏,该区域自然光的照度值也降至0.1~50lux。
无底方碑是该区域水源所在。
通常情况下,区域的中心会形成一块中空的球形断层塌陷区域。这种整体性断层塌陷是由纸板浸染程度、结构及其自身重量达到一定阈值而引发的。塌陷间接形成了底部的一整块仅表层湿软的坚硬纸质斜坡地面。
因源头流速缓慢,在塌陷区域的地面罕有过深的积水。沿斜坡向地势高处移动,可在最高处找到无底方碑,或被坍塌完全掩埋的无底方碑。
进入无底方碑上位于侧壁的青绿色纸板门便可到达该层级的出口区域——河流。
河流:
河流区域
河流为该层级的主要出口区域,通过特定方式可稳定返回进入前的层级。该空间较为独立,除无底方碑上方的纸板门外暂无发现其他稳定的进入方式。
该区域是一条积水的青绿色走廊,其结构由大量纸板紧密压制而成,表面涂有某种微弹性的固化防水涂层,工艺与无底方碑相似度极高。
整条走廊走向单一且笔直,常年呈积水状态。区域内积聚着综合深度300mm的水体,温度在15~21℃区间浮动。水的纯净度极高,但含有极低浓度的「纸沁」。
区域内潮湿多雾,能见度通常在十米内。柔和的光永远由走廊一侧斜上45度的未知光源投下,并借助积水散射向整片空间,在墙壁与天花板表面形成流动的水纹。该景观极易让人产生走廊在随之摇曳扭曲的错觉,甚至疑似具有缓解寒冷体感的效果。
走廊两侧墙壁上密集排列着纸板门,其尺寸一致且下端均被水体淹没。其中绝大部分后方是该走廊的墙壁,少部分因外部塌陷掩埋而无法正常使用,与无底方碑门连通且可正常开启的门数量稀少。
关于出口
流浪者在全程涉水的状态下持续朝走廊光源的方向前行约20分钟后会发现一扇缺少门板的门框。与其同行但未满足该条件流程的人并不能观测到该场景,但是会对可观测者产生「其隐瞒自己某事」的错觉,即使其已被告知。
该现象推测为人类潜意识中对自身观测结果被扭曲时感知上的一种自我认知补正。不同于多数动物对天灾拥有的天然感知,人类天生对某些认知方面的感知更为灵敏。
在可观测者眼中,该门框内部是另外一条走向垂直于门框面的别无二致的积水走廊,在其中向内行走较短时间会观测到新的无框之门,越过后依旧会继续遇到。经过多次门框与新走廊的辗转,可观测者最后会在某条新的走廊中走入一片愈发强烈的白光中。随后强光散去,流浪者便回到了其切入前的层级。
以上描述源自可观测者自述表达,但该内容与非观测者认知中的实际场景并不一致。
在非观测者的认知中,可观测者打开的是一扇后方为墙的门,而非走入无门的门框。该墙壁纸板以极小尺度的单位开始折叠运动,运动规律与水面起伏类似。可观测者自然走入该「水面」并消失在墙内,经过一段时间后从区域内另一扇背后为墙的门内开门走出。经多次辗转,最后走入一面散发淡淡白光的墙后切出层级,随后白光消散。
该流程会使可观测者产生极大的位移并导致失散。若欲同行,请提前做好相关预防措施。
经过该条件流程的流浪者会有一定概率梦见自己整夜于「河流」中行走,据观察暂无其他影响。
该流程对动物及机器同样有效。经实验,在水中前行并满足条件的防水摄影机拍摄到了与常规摄影机不同内容的影像。推测其原理为认知/信息源对其开放/屏蔽后通过图像转录而被保留了下来。
建议携带的装备
注意:常暴露于外界的物品应不包含植物纤维成分。
- IPX5以上的照明系统。
- 简易登山设备。[内容需根据软纸板属性做相应变更]
- 防水包装的备用保暖衣物。
- 食物及饮水。
- 包含多样色彩的物品。
- 电子地图或塑料印刷版地图手册。
珍惜资源
- 无底方碑顶部原有的图腾图案。
- 连通河流状态的无底方碑。
- 「纸沁」。
行为准则
基地,前哨和社区
紧急自助救援点:
「烘干店」与「换衣间」是UNCB后室国邦与殖民地联合与杂工合作,在该层级常规区域布设的两处资源储备自助救援点,用于误入或穿越者应急补给。自助救援点会不定期维护,储备食物饮水,常用与急救医药品,常规穿越设备及普通衣物。
救援点内可以以较便宜的价格自助购得相应物资,或开启救援模式登记后免费获得两人份的紧急物资。具体方位可通过查阅《层级常用出口路径手册》获知,电子版可查阅救援点资源剩余状态。
该救援点内设有通讯设备及监控,UNCB与杂工均保留对不当行为的追责权利。
免费救援物资有限,请留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
每一份的预留,都有可能是你下次误入时的救命粮!
附录
入口和出口
入口
- 当凝视一面浸湿纸箱表面时,在一些人眼中会浮现纸质无门门框的景象,凝视的时间越久出现景象的几率越大。门框内场景为该层级的常规区域,其为单向路径,进入门框即可切入层级。
- 当切入植物纤维表面时,有极小概率切入该层级。
出口
- 在「河流区域」满足条件流程后,多次进入新的无框之门即可切回之前的层级。
- 在场景模型的拟态场景有极小概率切出至其相同题材的层级中。